北京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合指数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
发布时间:2023-07-10 15:55:41 来源:新京报

7月10日,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新京报记者在现场获悉,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作为北京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北京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利用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以科技为文化赋能,以文化为城市赋能。

7月10日,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化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北京市委宣传部产业处处长邹璐巍表示,2021年,北京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0%,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据悉,2022年1月至12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997.1亿元,在疫情严重冲击下保持了强大韧性。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合计16339.4亿元,占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8%,文化核心领域支撑作用显著。2023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中,北京市级园区在精品内容生产方面成效显著,七成以上的市级园区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产业实现融合重生,有效助力城市更新。约两成的市级园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色,涌现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园区。园区助推优质企业集聚,市级园区的入园文化企业共约8000家。园区注重与周边社区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事业需要相结合、与市民文化需求相结合,市级园区建设实体书店、图书馆、影剧院、美术馆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共700余个,成为周边居民的“文化会客厅”。各具特色的文创市集、演艺活动、文艺展览等遍布各个园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4月1日,北京798艺术区,市民游客在步行街上游玩。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

北京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马文指出,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立足首都定位、首要责任和首善标准,突出首都文旅工作的“示范性”。据马文介绍,开创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工作,一方面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丰富优质文旅供给,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最后,需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力促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北京市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3项,国家级非遗144项。202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17997.1亿元。北京文旅行业主动适应北京从“大众文旅消费时代”进入到“品质文旅消费时代”的新趋势,培育新型消费形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激活首都文化旅游市场。下一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不断扩大首都文化和旅游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供给,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和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27日晚,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的首部文物活化原创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快,今年推出发展规划

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持续擦亮,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工作,北京推动首都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杰在现场透露,近年来,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针对博物馆健康发展,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市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牵头起草《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并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于今年正式推出。

目前,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取得新进展,推进“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整体保护利用,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于今年3月对社会开放。同月,蒙藏学校旧址经腾退修缮后,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向社会开放,受到市民的欢迎。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共有备案博物馆217家,除备案博物馆外,北京市还存在大量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场馆。目前,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声音艺术博物馆、京报馆等首批8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白杰强调,北京市文物局还将坚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融合发展,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多种业态,力争实现文物活化利用的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徐美慧 实习生 高宏雨 康嘉希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标签: